岳飞庙景区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始建于明景泰元年(1450年),总面积6300余平方米。殿庑建筑百余间,外廓呈长方形,布局严谨,建筑精湛,殿堂雄伟,古柏参天,碑碣林立,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。其中岳飞手书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、《还我河山》、《出师表》和苏轼、朱元璋、徐达、海瑞、乾隆皇帝、慈禧太后、毛泽东等历代名人的题词碑刻皆为书法艺术珍品。同时,岳飞庙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汤阴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家乡,为了纪念他的不朽功绩,故乡人民于明景泰元年(1450年)修建了岳飞庙,距今已经有560余年的历史。岳飞庙景区占地面积6300余平方米,殿庑建筑百余间,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、清古建筑群。景区外廓呈长方形,布局严谨、建筑精湛、殿堂雄伟、亭廊秀丽、古柏参天、碑碣林立,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公布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1995年岳飞庙景区荣获全国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。
精忠坊,(又名棂星门,即岳飞庙的西大门)是为了彰显岳飞的忠孝精神而修建的牌坊。建于明正德七年(1512年),额题“宋岳忠武王庙”,建筑形式为“三间六柱五楼柱不出头式”。精忠坊不仅建造精美,造型独特,而且历经震灾水患巍然屹立。它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。根据汤阴县志记载:清道光十年六月(1830年6月),河北磁县发生一场强烈的地震,那次地震波及到汤阴,当时汤阴城内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,但只有精忠坊安然无恙,所以精忠坊无论在力学,美学,建筑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。
施全祠,位于山门对面,五跪像之后,这里原来是尽忠报国亭,后壁上四个大字尽忠报国为明成化二年(1466年),云南道监察御史孙珂所书。施全像位于祠内正中,像高1.92米,身着盔甲,怒目执剑,对祠内秦桧等奸党呈镇压之势。施全是浙江杭州人,曾任殿司军校,他对秦桧主张议和,谋害岳飞十分痛恨,绍兴二十年,施全隐藏在秦桧上朝的必经之路众安桥下行刺秦桧,斩断秦桧轿子的一根立柱却未能刺杀成功。被捕后,秦桧亲自审问。施全正气凛然,破口大骂:“举天下皆欲杀虏人,汝独不肯,故我欲杀汝也”。秦桧命以磔刑将施全处死。后人崇敬施全这种嫉恶如仇,不畏权势的精神,在此为他建祠塑像,并称为义烈将军。
仪门,位于山门内,清道光五年(1825年)重修。仪门是由三个楼开门组成,均以砖石砌筑。在中门前的两侧分别竖有两个石鼓,也叫抱鼓。
肃瞻亭,位于山门内东院,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汤阴知县杨世达建。“六角攒尖”式建筑。因是为前来拜谒的人们正冠整衣而建,故名“肃瞻”。
觐光亭,位于山门内西院,清乾隆二年(1737年),知县杨世达建。“四角攒尖”式建筑。是供游人叩拜之余,览花啜茗,稍事休憩之处。
正殿,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,始建于明景泰元年(1450年)。檐下悬挂五块匾额,自东向西依次为“百战神威”、“故乡俎豆”、“乃武乃文”、“忠灵未泯”、“乾坤正气”。其中“百战神威”、“忠灵未泯”分别为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题书。中门匾额“乃武乃文”和楹联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第一功名不爱钱”为清同治年间翰林院编修何金寿题书。正殿内岳飞彩塑坐像,是在1981年由浙江工艺美术学院重新塑造的。岳飞头戴兜鍪,身穿紫袍金甲,右手扶膝,左手按剑,英武魁伟,气宇轩昂。塑像上方“还我河山”四个大字是岳飞的手迹,暖阁上的楹联“朱仙镇血战丧敌胆,风波亭长恨遗千秋”为我国当代书法家、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。正殿的墙壁上是一组珐琅彩壁画,由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设计制作,面积约135平方米,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表现岳飞事迹为内容的珐琅彩壁画。整个壁画内容分为文武忠孝四个部分。这四组壁画分别以历史事件和岳飞的生平故事为背景,刻画出一个文武兼备的英雄形象,同时也表现出岳飞忠孝双全的质。
二殿,位于正殿后。檐下悬挂“刚直不阿”、“天地正气”、“光昭日月”、“壮怀激烈”、“正邪冰炭”五块巨匾。其中“光昭日月”匾额和楹联“洒泪千秋英灵河岳生身地,铭心四字贤母经纶刺背书”为新加坡诗人、书法家潘受题书。二殿原为寝殿,2011年3月,改为书法碑刻展室。殿后壁为岳飞书写诸葛亮前后《出师表》石刻,东西壁间有岳飞手迹碑刻《满江红》、《与通判书》、《宝刀歌》、《墨荘》和明洪武帝等书写碑刻。二殿正中是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岳飞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词碑。
三代祠,位于二殿东北隅,始建于明天启年间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。祠内供奉岳飞曾祖父母、祖父母、父母三代牌位。
贤母祠,位于三代祠前东厢房,内为岳飞母亲姚氏塑像。岳母性贤淑,明大义。岳飞参军抗金,她在其背上刺下“尽忠报国”四字,鼓励儿子为国尽忠,勿为家事所累。被接至军中后,还尽力帮助儿子克服军中困难。绍兴六年,岳母卒于岳家军驻地鄂州,葬于江西九江庐山之麓。
孝娥祠,位于二殿西北隅,硬山建筑,祠前建有卷棚悬山抱厦。匾额“英烈孝娥”和楹联“虎女甘随亲入地,娥眉不与贼同天”原为旧联,当代书法家张海重书。传说孝娥是岳飞小女,自幼聪慧,通史书,知大义。父兄蒙冤,她悲痛欲绝,含愤欲叩阙上书,遭逻卒阻拦,遂抱银瓶投井而死。由此世人称“银瓶小姐”。又因其死于父难,后人称为孝娥。
碑林,拾级进庙,可见庙内碑碣林立。岳飞庙内现有各种碑刻342块,其中有岳飞手迹碑刻《致通判学士札》、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等,有建庙以来历次扩建、重修的碑记,也有历代各方人物为赞颂岳飞所作的诗词文赋。碑碣中最早刻石的是明景泰三年(1452年)的《岳穆王诗序碑》和景泰五年(1454年)的《敕建精忠庙碑》。立碑人有董其昌、吴钟英、王越、爱新觉罗·弘历、陈以勤、陶澍和越南使节陈庆洊等。较晚刻石的是现代中外名人歌颂岳飞的诗文碑刻,其中有毛泽东、于右任、廖沫沙、陆定一、欧阳中石、刘炳森、周而复、饶宗颐等大家的巨作。这些碑碣,诗词歌赋文体俱全,行草隶篆风格各异,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。